<noframes id="nfdzh">

<form id="nfdzh"></form>

<address id="nfdzh"></address>

<noframes id="nfdzh">
<noframes id="nfdzh"><listing id="nfdzh"><listing id="nfdzh"></listing></listing>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特別推薦 >
“自然資源部”成立有感

時間:2022-04-12 14:00 來源:互聯網 點擊量:

2018年3月1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其中明確組建“自然資源部”,并賦予自然資源部新的職責和職能。

 

7.jpg

 

“國土資源部”的前身是1998年3月20日,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不再保留“地質礦產部”,組建“國土資源部”,明確將原地質礦產部、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局和全國礦產資源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和職能全部交由“國土資源部”行使。

 

再往前追溯是1952年5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和1982年5月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地質部”改名為“地質礦產部”,賦予其監督管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職能。

 

機構的演變,見證了我國幾十年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見證了我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征程。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在新的歷史時期,組建“自然資源部”可謂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物質基礎,大體上分為:礦產資源(巖石圈)、土地資源(土圈)、水資源(水圈)、生物資源(生物圈)、氣候資源(大氣圈)、海洋資源(海洋圈)等六大類。

 

1.礦產資源:包括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輕金屬、貴金屬、稀土金屬等)、非金屬(能源、化工原料、工業礦物、建筑材料、地熱能、頁巖氣、礦泉水等),它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對人類生存、社會經濟發展和布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從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原子到信息時代,每個時代的更替和發展,無不與人們認識和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有著密切關系。沒有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沒有工業化,更沒有現代化建設。

 

2.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綜合資源,它包括農、林、牧業用的土地和作為城市、鄉村建設及礦山建設、工程建筑場地的土地,包括具有特殊景觀、地理風貌、旅游場所的土地等。

 

3.水資源:包括作為人類飲用、作為能量使用的水資源和作為物質來使用的水資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湖泊、潮汐能和水能等。

 

4.生物資源:包括陸地生物和海洋生物。按其與人類生活和經濟活動的關系,又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前者包括蟲、鳥、獸、魚等在內的野生動物,后者包括草場、森林、海藻等在內的野生植物。野生動、植物是人類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也是加工業的重要原料來源。

 

5.氣候資源:包括光照、熱能、降水、風力等,它與相應的土地、生物和水資源的地域組成,往往對發展區域農、林、牧、副、漁業和旅游業提供重要的條件。其中相關的太陽能、風能等還是可開發利用的重要能源。

 

6.海洋資源:是一種復雜的自然資源,按其屬性可分為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物資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氣、可燃冰、鐵、錳結核和海濱沙礦等),海水資源(包括從海水中提取的各種鹽類、制取淡水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洋能(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還有海洋空間資源等。

 

自然資源的重要特點是分布不平衡。一個地區或國家可能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金屬、貴金屬、石油、天然氣等),而另一個地區或國家可能擁有迷人的沙灘、森林或奇異景觀。我國的南水北調、北煤南運、西氣東輸,就是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具體表現。世界許多國家的自然資源的現狀也是如此。由于戰爭破壞,弱肉強食,掠奪性開發等,也加劇了自然資源的區域差別和失衡。

 

 

自然資源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源泉,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類通過不斷認識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才得以不斷發展。但是在歷史上對自然資源的態度,也有不同的傾向。比如自然生態主義者就認為,原始狀態的自然生態最好,反對人們對自然資源的任何干預。這當然是不切合實際的,也不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愿望。發展經濟,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對欠發達地區來說,加快經濟發展,盡快擺脫貧困更是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但是,也有另一種傾向,即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采,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環境惡化,還美其名曰“戰勝自然”。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西方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中,都經歷了這樣的報復。

 

不可否認,人類社會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確實會使自然生態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比如城市建設、公路建設、鐵路建設、礦山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碼頭港口建設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對生態環境產生正負兩方面的效應。另外還有擾動效應、連鎖效應、累加效應、環境效應等,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正負效應總是有主有次,取舍的標準是發達程度和價值觀念以及正負效應的性質和大小。特別是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更是如此。因為貧困是一個綜合癥,它是某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和落后的或發育不良的社會經濟條件經過漫長的歷史沉積而形成的社會現實。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努力學會客觀地、準確地、科學地認識并理解自然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學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盡最大可能防止和減少降低負面效應。當然,也要防止出現另一種傾向,即自然生態主義的觀點。如果對各種自然資源(特別是礦產資源)都采取一律不干預的態度,消極地做大自然的奴隸,那就永遠也不能擺脫貧困、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永遠沒有社會經濟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已經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2018年,全國兩會又一致同意把這一指導思想寫入我國的根本大法——《憲法》。表明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邁入新征程,有了新使命、新要求、新機制、新導向。因而,必須有新形象、新作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出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決定,加強和完善政府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組建自然資源部,進一步明確了其管理職能,充分說明黨和政府對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高度重視。

 

早在幾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黨的十八大后,綠色發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不斷升級提速。這就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面對的也是共同的未來。中國政府提出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聯合國大多數國家的認同。當代決定經濟增長的效率指標已不再單純是度量速度發展的唯一標準,人類社會的結構與秩序,人類與資源關系的協調、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現實與未來的歷史選擇已成為人們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自然資源也不是無限的,比如礦產資源絕大多數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已開始從原先的“無序開發”轉向“有序開發”和“依法開發”,由掠奪式轉向永續利用和持續發展的戰略軌道,并已開始作為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逐漸被人們所公認。

 

我們深信,隨著黨和國家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山的理念在祖國大地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創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偉目標。(作者:孫志順

欲求不満な人妻のまたがりながら

<noframes id="nfdzh">

<form id="nfdzh"></form>

<address id="nfdzh"></address>

<noframes id="nfdzh">
<noframes id="nfdzh"><listing id="nfdzh"><listing id="nfdzh"></listing></listing>